. .
我阿母最近買了陳綺貞的最新專輯 , 她是cheer的資深粉絲 , 從她第一張追到現在 , 但現在手上拿的卻是退貨兩次才拿到的CD .
阿母手拿著cheer的新輯<<時間的歌>> , 露出不解的神情 , 一邊翻著內頁 , 一邊MURMUR著.
裡面的內容讓她滿頭霧水 , 與一般翻頁式不同 , 專輯內頁採用特殊的裝訂模式 , 好幾頁是連在一起的 (有買專輯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) , 因此不知道要用"哪種方法"去欣賞它 , 在閱讀流暢上大大扣了分 , 連現在手上拿到最新的也有問題 , 因為製程複雜 , 導致裝訂人員本身也搞不清楚 , 把其他無關的頁面也黏住了 , 造成商品瑕疵 .
當然 , 購買人更不知所措 . 我阿母想把內頁的每個附圖看清楚 , 不過設計者(蕭青陽)把某些部分封起來了 , 她只能用很不符人體工學的方式輕輕扳開半邊黏住的頁面 , 才能隱約看到光線不足的圖片 . 我也有同感 , 當我想探清究竟時 , 還差點把它撕破 . 起初阿母還以為這是瑕疵 , 便與網路書店反應 , 因此換了兩次貨 , 書店因為阿母不斷的反應 , 還為此與唱片公司再次確認這不是瑕疵品 .
假如我去了一間燈光柔美 , 氣氛浪漫的咖啡廳 , 這時正撥放<<時間的歌>>這張新輯 , 我很隨興從"正在撥放"的CD架拿下這張專輯 , 回到只屬於我一個人的座位 , 想一邊悠閒喝著咖啡 , 一邊欣賞專輯裡面的內容 . 可是過了幾秒鐘後 , 發現事實並不如我所願 , 我必須放下我的咖啡 , 笨拙的使用雙手來"了解"這張專輯 , 原本閒適的心情消失了 , 取而代之的卻是手忙腳亂 , 有點像在做美勞課的DIY .
話說回來 , 我還是會把它稱作「設計」, 與其說是設計的一種標新立異 , 我也許會把他歸類於某種藝術表現的手法 , 原因就在於它距離「直接,易懂」這條界線太遠了 .
畢竟這是張流行音樂專輯 , 而不是艱澀難懂的藝術品 , 消費者還必須花費一大段時間研究 , 甚至讓他們為此苦惱 , 光是這個問題 , 其實就暴露著設計上很大的缺失 —— 忽視了使用者思考的角度 . 即使使用者試著催眠自己買到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商品 , 但是在他的心底卻早已埋下一個不好的印象 , 造成不良的使用者經驗 .
在古早以前物質匱乏的時代 , 好的設計絕對與「實用」這兩個字脫不了關係 , 以改善生活溫飽為最大的目標 , 而近幾百年 , 人類的要求已不再只是溫飽 , 更提升到了精神層次 . 因此大眾需求不再單純 , 且變的多樣化 , 而為了因應這些需求 , 設計的形式千變萬化 , 也因此 , 好設計的標準也就越來越模糊 .
我會說這張專輯是設計 , 但是我阿母卻完全不能理解 , 她不太能接受這種價值觀的出現 . 一個明顯的時代斷層就出現了 , 畢竟現在是現在 , 以前是以前 , 就因為我出生在這個時代 , 所以我可以很直覺的反應:「噢 , 這是設計」. 這代表了我下意識地接受這個說法 , 卻也是對現代價值觀的一種妥協 , 但是我阿母根本走不到到妥協這一步 , 她本身就覺得這非常不合理了 , 自然沒有妥協這一回事 .
這個時代有許多事物經過了宣傳 , 包裝 , 就很有機會上的了檯面 . 經過媒體不斷地放送 , 大眾也趨之若鶩 , 而造成了一股風潮 , 這些東西也就順理成章地具有正面價值 . 但內在與本質是甚麼 , 我想詳加思考的人不多 , 獨立思考的意義還是存在 , 不過只是變淡了 . 而同樣的 , 「設計」也可以套用在這段語句上 .
獨立思考是件重要的事 , 我對這張專輯寫了這麼多意見 , 綜合了我以及我阿母的想法 , 確確實實寫出來 , 我覺得我做對了一件事 , 把我獨立思考後的過程分享出來 .
一件事物的價值並不是大眾給予的 , 而是自己最真實的感覺 , 世俗的觀點並不需要太在意 , 擁有自我沉澱後的結論才是至高無上的 , 試著用心去看 , 用心去聽 , 經過反覆的了解之後辯證出一個自己的結論 , 這才是對待自己最誠實的方式 , 而設計也一樣 , 你覺得好 , 那就是好 ,不用懷疑 .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