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心反而會幫倒忙?
工作遇到瓶頸, 腦中一片空白, 告訴自己該休息一下了. 於是悄悄的滑起手機, 進入另外一個世界.
感覺這是稀鬆平常的事, 但心裡偶爾還是會跑出一個聲音:「你又不專心了!」.
從小被教導做事要專心是許多人的共通經驗. 學生上課不專心的話, 考試可能會考不好. 重工廠作業員不專心操作的話, 下一秒可能會少根手指. 我們知道專心所帶來的好處, 也知道不專心會帶來甚麼樣的後果. 每每說到這個詞, 我想大部分的人對它抱持正面印象居多. 但是, 專心有沒有幫倒忙的時候?
前篇文章的結尾談到科技讓人們不專心, 湊巧前幾日與老爸聊天時也討論了這個話題, 從他的工作經驗可以得出, 傳統所追求的專心一致, 並不是得到好成效的唯一手段.
我們為什麼要專心?「為了得到更好的效率以及成果」, 我想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說法. 起初我在想專心這詞的時候, 腦中浮現的是自己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情, 無論是寫作業, 打電動也好, 我看到自己全神貫注, 不受到外界干擾. 如果工作到一半因為某些原因而分了心, 那做事的成效一定會變差. 好比說, 有人書讀到一半就離開書桌跑去跟別人聊天, 這怎麼會增加效率呢? 然而接下來我爸的回覆, 讓我想了一陣子:
"以前寫程式碰到頭腦卡住的時候, 我會離開工作岡位, 到書店看看書, 或是到其他地方晃一晃, 讓自己轉換一下心境, 但我不認為我這樣叫做不專心. 按照你的說法, 專心便是全神貫注在一件事情上, 不許分心出現. 但是你要我永遠專心的坐在電腦桌前, 我可能會有什麼進展都沒有. 照這樣的話, 你對專心的定義, 便會妨礙我的工作表現".
顯然我爸不太同意我對專心的定義. 我認為的專心, 傾向於精神層面的集中, 將力道聚焦在在眼前的工作上. 他反倒認為, 只要能讓工作成效變好, 專心與不專心的定義相對不重要. 在常人認為可能是分心的情況下, 對他來說反而是讓他把工作做更好的秘密.
所謂的專心, 究竟該如何看待?
第一個面相是, 專心的傳統定義不夠全面. 因工作種類的不同, 所需專心的層面也不同. 比如說,走鋼索表演者需要的便是傳統定義的專心, 強調全神貫注. 相對的, 對於更注重創意, 需要「出點子」的工作, 全神貫注的比例或許就不會同樣高, 因為這些工作需要更多時間「獵取」靈感. 許多藝術家會到外界找靈感, 而不是待在家埋頭苦思等他自己蹦出來. 不是說這類工作不需要專心, 而是它需要的東西, 比起單純的全神貫還要來的更多, 更廣泛.
第二個面向, 認為討論專心與不專並無實質意義. 人們在意的不是專心的本質, 而是它帶來的結果. 正所謂「黑貓白貓, 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」. 專心與不專心的爭辯並沒有價值, 因為一切終將由最後的結果作裁決. 現代社會需要腦力激盪的產業大量出現. 一項旁人認為不專心的工作模式, 可能對某些人非常的有效率.
科學怎麼看專心?
然而不專心還是有它的致命傷. 許多對自我能力有信心的人會陷入一心二用的迷思, 認為這樣工作效率會比較好, 除非你真的異於常人且很清楚它能提升工作表現, 不然它只會讓你更晚下班. 即使是號稱地表最聰明的生物, 人類的大腦還沒有強到可以同時間處理多項事務, 我們的腦一次只能專心在一件事上. 一心二用不僅降低效率, 錯誤率也會昇高. 一心二用這種超能力, 等人類進化再說吧.
專心重不重要? 是, 也不是. 如同先前所提, 有些工作須要全神貫注才有辦法完成. 他們對靈感及創意的要求並不大, 只需要的是將腦力聚焦於單一動作之上, 這便符合專心的傳統定義. 然而, 需要靈感以及創意的工作在全神貫注的比例上相對降低.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外界交流, 讓大腦認知產生新的變化, 這些成效是靠獨自苦思所得不到的. 對於此類型的工作, 專心不再是達到好結果最重要的面向, 也因此專心的定義便受到挑戰. 比方說, 離開辦公室透氣員工可能會被上司視為偷懶, 不專心. 但是他了解自己需要向外界不斷的「取材」才能排除眼前的困難. 而不是「專心的」在辦公桌前掙扎. 其中最該釐清的概念是, 有些人認為的分心可能是其他人眼中的專心, 而專心只是做事的手段, 最終被打分數的還是它產生的結果.
傳統定義的專心, 或許不再是提升效率的唯一的指標, Google用擺滿娛樂器材的辦公室證明傳統的專心已對他們不太管用. 由此可見, 依據工作內容修改工作模式才能達成最理想的結果. 有些工作需要身心的全神貫注, 而有些工作需要片刻的「不專心」, 將自己適時地抽離當下. 將來專心與不專心的理解, 或許不再是那麼的黑與白. 就像我爸說的: 「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」.
註: 文章中參考許多我爸的話, 他是一個十幾年來, 在工作時負責「出點子」的人.
感覺這是稀鬆平常的事, 但心裡偶爾還是會跑出一個聲音:「你又不專心了!」.
從小被教導做事要專心是許多人的共通經驗. 學生上課不專心的話, 考試可能會考不好. 重工廠作業員不專心操作的話, 下一秒可能會少根手指. 我們知道專心所帶來的好處, 也知道不專心會帶來甚麼樣的後果. 每每說到這個詞, 我想大部分的人對它抱持正面印象居多. 但是, 專心有沒有幫倒忙的時候?
我們為什麼要專心?「為了得到更好的效率以及成果」, 我想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說法. 起初我在想專心這詞的時候, 腦中浮現的是自己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情, 無論是寫作業, 打電動也好, 我看到自己全神貫注, 不受到外界干擾. 如果工作到一半因為某些原因而分了心, 那做事的成效一定會變差. 好比說, 有人書讀到一半就離開書桌跑去跟別人聊天, 這怎麼會增加效率呢? 然而接下來我爸的回覆, 讓我想了一陣子:
"以前寫程式碰到頭腦卡住的時候, 我會離開工作岡位, 到書店看看書, 或是到其他地方晃一晃, 讓自己轉換一下心境, 但我不認為我這樣叫做不專心. 按照你的說法, 專心便是全神貫注在一件事情上, 不許分心出現. 但是你要我永遠專心的坐在電腦桌前, 我可能會有什麼進展都沒有. 照這樣的話, 你對專心的定義, 便會妨礙我的工作表現".
顯然我爸不太同意我對專心的定義. 我認為的專心, 傾向於精神層面的集中, 將力道聚焦在在眼前的工作上. 他反倒認為, 只要能讓工作成效變好, 專心與不專心的定義相對不重要. 在常人認為可能是分心的情況下, 對他來說反而是讓他把工作做更好的秘密.
所謂的專心, 究竟該如何看待?
第一個面相是, 專心的傳統定義不夠全面. 因工作種類的不同, 所需專心的層面也不同. 比如說,走鋼索表演者需要的便是傳統定義的專心, 強調全神貫注. 相對的, 對於更注重創意, 需要「出點子」的工作, 全神貫注的比例或許就不會同樣高, 因為這些工作需要更多時間「獵取」靈感. 許多藝術家會到外界找靈感, 而不是待在家埋頭苦思等他自己蹦出來. 不是說這類工作不需要專心, 而是它需要的東西, 比起單純的全神貫還要來的更多, 更廣泛.
第二個面向, 認為討論專心與不專並無實質意義. 人們在意的不是專心的本質, 而是它帶來的結果. 正所謂「黑貓白貓, 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」. 專心與不專心的爭辯並沒有價值, 因為一切終將由最後的結果作裁決. 現代社會需要腦力激盪的產業大量出現. 一項旁人認為不專心的工作模式, 可能對某些人非常的有效率.
科學怎麼看專心?
然而不專心還是有它的致命傷. 許多對自我能力有信心的人會陷入一心二用的迷思, 認為這樣工作效率會比較好, 除非你真的異於常人且很清楚它能提升工作表現, 不然它只會讓你更晚下班. 即使是號稱地表最聰明的生物, 人類的大腦還沒有強到可以同時間處理多項事務, 我們的腦一次只能專心在一件事上. 一心二用不僅降低效率, 錯誤率也會昇高. 一心二用這種超能力, 等人類進化再說吧.
專心重不重要? 是, 也不是. 如同先前所提, 有些工作須要全神貫注才有辦法完成. 他們對靈感及創意的要求並不大, 只需要的是將腦力聚焦於單一動作之上, 這便符合專心的傳統定義. 然而, 需要靈感以及創意的工作在全神貫注的比例上相對降低.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外界交流, 讓大腦認知產生新的變化, 這些成效是靠獨自苦思所得不到的. 對於此類型的工作, 專心不再是達到好結果最重要的面向, 也因此專心的定義便受到挑戰. 比方說, 離開辦公室透氣員工可能會被上司視為偷懶, 不專心. 但是他了解自己需要向外界不斷的「取材」才能排除眼前的困難. 而不是「專心的」在辦公桌前掙扎. 其中最該釐清的概念是, 有些人認為的分心可能是其他人眼中的專心, 而專心只是做事的手段, 最終被打分數的還是它產生的結果.
傳統定義的專心, 或許不再是提升效率的唯一的指標, Google用擺滿娛樂器材的辦公室證明傳統的專心已對他們不太管用. 由此可見, 依據工作內容修改工作模式才能達成最理想的結果. 有些工作需要身心的全神貫注, 而有些工作需要片刻的「不專心」, 將自己適時地抽離當下. 將來專心與不專心的理解, 或許不再是那麼的黑與白. 就像我爸說的: 「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」.
註: 文章中參考許多我爸的話, 他是一個十幾年來, 在工作時負責「出點子」的人.
留言
張貼留言